free page hit counter
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被保留的傷痕 / 鐘國軒執事

I. 復活:信仰的核心盼望
復活不只是基督的勝利,更是信徒終極的盼望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深刻描繪復活身體的榮耀:從朽壞變為不朽壞,從軟弱變為剛強,從屬血氣變為屬靈。這樣的身體不再受限於物質,也能彰顯神的榮耀與能力,最終要與基督的榮耀身體相似。復活不僅是神蹟,更是信仰旅程的終點與新起點。

II. 道成肉身:從神到人,從尊榮到受苦
耶穌的傷痕並非意外,而是愛的代價。祂選擇從尊榮進入卑微,親身承擔人性的痛苦:飢餓、疲憊、流血與流淚。祂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是全面性的——身體、情感與靈性的撕裂,彰顯了神願意親自進入人類創傷,不是隔岸觀火,而是親自走入我們的黑暗中。

III. 被保留的傷痕:愛的見證
耶穌復活後,仍然保留釘痕與肋旁的傷口,這些不再只是創傷,而是祂身份的印記、愛的證據、神學的宣告。祂是那位「被殺過的羔羊」,在天上也以這個形象站立,宣告:榮耀並不排除傷痕,反而使傷痕成為榮耀的一部分。這些傷痕提醒我們,愛總是留下痕跡。

IV. 生命中的傷痕:從隱藏到分享的轉化
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傷痕,也許是疾病、失落、背叛或情感破碎。我們常想遮掩,但耶穌的復活向我們顯明:傷痕若被交在祂手中,不僅能被醫治,也能成為見證與連結的橋樑。正如保羅在軟弱中經歷能力,我們也能在破碎中經歷恩典——因為神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

V. 與受傷的神同行:在黑暗中認出神的同在
我們的主是能體恤人軟弱的大祭司。祂走過黑暗,所以今天也能與我們同行在黑暗中。不必急於跳出痛苦,而是學習在其中認出神的愛與同在。祂邀請我們將傷痕變為身份的一部分,成為恩典的出口、使命的記號。祂不是帶領我們逃避創傷,而是與我們一同面對。

結語:傷痕中的盼望
復活宣告痛苦非終點,傷痕非羞恥,死亡非結局。「死被得勝吞滅。」(哥林多前書15:54)願我們在自己的傷痕中,認出那位帶著傷痕的基督,讓我們的傷痕在祂的愛中,成為恩典的見證。